中泰资管田瑀对话国泰君安鲍雁辛:如何发现穿越牛熊的投资机会?

2021-05-19 17:14已围观

2021基金嘉年华6月19日(周六)在深圳举行,黄燕铭、洪灏、刘彦春、王庆、侯昊等重磅嘉宾齐聚一堂!→【名额有限,报名入口】

  原标题:中泰资管田瑀对话国泰君安鲍雁辛:如何在“不起眼”的行业中发现穿越牛熊的投资机会?

   聪明投资者 

 “建材各细分行业的估值有所分化,强周期行业估值处于自身历史低位,消费建材估值稍高,但也没有达到泡沫化的水平。”

  “碳中和是建材行业未来五年的主题,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的优质产能可以用核心资产重定义,未来头部企业价值或会得到重估。”

  “企业能够穿越牛熊的周期变化并不来自于行业需求的快速增长。真正能给股东带来回报的,是企业比同行强的地方。”

  “投资不要做一百分。如果总想去抓价格的周期,往往会错过一些很优秀的标的。”

  “成本上升是一个永久的课题,在经营的漫长历史里,企业永远会遇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但只要企业有不可替代性,比同行有竞争优势,它就可以把原材料成本上涨的问题消化掉。”

  “研究企业是一个慢活、笨活,但我反而觉得有意思。经过仔细的研究后,往往在标的发生波动的时候,我会对它更有信心。”

  “目前的宏观环境,机会远大于风险,我们不能把美国的通胀忧虑强加到A股市场。”

  以上,是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副总经理田瑀,和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建材行业首席分析师鲍雁辛,在聪明投资者于5月13日举办的第16期社群研习社上,围绕“寻找宽阔护城河、从供给的角度寻找穿越周期的强者”这一主题,对话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年初以来,大盘先高走后下滑,上证指数回落到3400点左右。剔除今年以来上市的新股,4130只A股平均微跌1.6%,61.16%的个股下跌。曾经耀眼的白酒股、科技股调整明显,而包括建材、银行等去年并不出彩的传统行业,反而表现亮眼。

  田瑀有着9年投研经历、6年投资经验,投资业绩优异。截至5月18日,其管理的中泰开阳价值优选A成立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为111.46%。在今年以来的震荡行情中,该基金更是取得了16.12%的增长。

  鲍雁辛是建材行业的明星分析师,曾多次获得水晶球奖、金牛奖,实现奖项“大满贯”。对于市场上创造了10年10倍的建材大牛股,他也曾一力发掘并倾力推荐。

  在本期研习社中,两位重量嘉宾分别从投资经理和分析师的视角,详解建材行业的未来发展和投资机会。以“碳中和”作为重要切入点,从供给角度来解析建材企业的投资逻辑与企业护城河。

  此外,对于市场热点的周期股上涨以及加息预期,两位嘉宾都做了坦诚的分享。

  两位嘉宾表示,供需错配是大宗商品上涨的主要逻辑,向下游传导是不可避免的,但影响如何取决于“度”。每一轮原材料涨价的时候,反而是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扩大的时候,这往往是投资的好时机。

  在投研方面,田瑀表示,通过供给端看待企业更能发现企业的优势。经过自上而下的研究,往往在标的发生波动的时候,投资人会更有信心。

  对于估值,田瑀认为在建材行业中,优秀的公司的估值水平“非常舒服”。鲍雁辛也认为,目前的建材行业中,强周期子行业的估值处于自身历史低位,而消费建材估值稍高,但也没有达到泡沫化的水平。

  针对市场风险,鲍雁辛也表示,不必过于忧虑信用过紧进而伤害实体。目前,在中国的传统行业里,宏观背景和行业环境较为良性,总体而言,投资机会大于风险……

  建材:不起眼的好行业

  跑出不少大牛股

  田瑀:鲍总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建材行业的现状?近年来,建材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鲍雁辛:建材行业,首先可以说不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行业,但肯定是一个大行业,过去跑出了很多十年十倍的牛股。

  建材是一个不起眼的好行业。投资里面有个说法叫做,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人少的地方往往是不起眼的好行业。

  田瑀:在咱们刚入行的时候,建材还是一个香饽饽,是所谓高增速的、受市场关注的行业。这几年开始,增速消失之后,大家觉得建材行业变得好像不起眼了。

  鲍雁辛:是的,但是这几年反而跑出来了大牛股。我自己做了一个统计,在申万行业分类的30多个行业里面,建材整体出牛股的概率分位数可以排到行业的20%,甚至还更高。

  行业增速慢下来

  头部效应反而愈发显著

  田瑀:建材这么不起眼的行业,似乎生产的产品也不是高大上的,也不是高科技的,但是在这几年整个行业需求增速往下走的时候,它回报股东的能力反而在增强。无论是资产负债表的情况,还是ROE的水平,跟同行之间的差距都在拉大。

  鲍雁辛:这个行业的下游是房地产、基建和农村,这些部分这几年虽然过了高增长期,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存量市场,以及这几年非常明显的消费升级。

  有句俗话叫做“选对池塘钓大鱼”,池塘够大才能钓到足够大的鱼。

  建材就是个大行业,水足够深。伴随着供给侧改革,整个行业的提标,以及消费升级,行业从以前的分散走到集中。头部的企业在以前行业增速快的时候,泥沙俱下;而行业增速慢的时候,反而头部效应显著。

  田瑀:我记得最开始行业增速有20%、30%的时候,反而盈利状况不如现在。那个时候大小企业间成本和产品之间的差异,市场的反馈表现不明显。

  那个时候,好多行业的优秀企业做了一些正确的事,但是它在成本上、在竞争上反而不占优势。下游客户可能不那么在意产品一定要达标、质量一定要好。比如说防水行业,有很多粗制滥造的东西以前能够卖得很快。

  鲍雁辛:是这样的。其实现在从下游地产来看,从去年到现在,有很多地产公司开始提出需要产品好。实际上在房子好卖的时候,地产公司并不在意产品质量。

  田瑀:那时候能买到就不错了。至于两三年后,房子是不是漏水,是不是渗漏,都不在意。另外还有环保的成本,原来一些小企业偷工减料,用一些高耗能的东西,甚至用褐煤、重油来生产一些建材。建材领域的产品种类纷繁多样,其中有很多对能源的消耗是很大的。

  在竞争的过程中,大企业不但没有优势,它还有劣势,因为客户不在意产品质量、也不在意是不是有污染。在原来行业增速很快的时候,即使这是一个大池塘,池塘里面的大鱼也是不多的。可能都是一些小鱼,虽然好企业的增速会比行业快,但也不会像现在这么显著。

  鲍雁辛:是的。在发达国家也是这样的。我们去对比美国、欧洲这些大的建材公司,早就已经过了高增长的阶段,反而现在给投资者的回报,还有复合增长其实是非常好的。

  田瑀:这也是有点反常识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在个人投资者在这个领域,基于需求很难做出正确判断。

  在过往的这几轮牛市里,大家都会基于需求去买东西,大家觉得这个行业增速很快,非常景气,大家才会买进去。

  但是实际上这些年,股东的回报比较好的机会来自于整个供给端的变化。比如市占率不断提升,或者同样的销量下,盈利的情况比原来要好很多。

  而且,原来很多周期性的东西,慢慢地,它的周期性在变小,甚至盈利稳定性远比那些所谓的非周期性的行业要好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我们在建材行业会发现很多优秀的公司。

  鲍雁辛:我们做了一个统计,近十年A股涨幅排名前十的公司,建材里面就已经有一位了,应该排在前三。

  增长不显著但回报惊人

  投资并非追求“高大上”

  田瑀:这个不起眼的行业,给大家带来的回报其实是非常惊人的。其实投资就是这样,并不一定去寻求“高大上”。更多的是,企业要足够优秀,它跟其他企业之间有差别。基于它本身的商业模式,它会让客户感知到它比对手更好,然后它在不断地拓展它的市场份额。

  虽然总量没有显著的增长,但是由于企业市占率比较低,它经历这样一个复利的效应,也会出现非常惊人的股东回报。

  其实这是建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征。我刚入行的时候,觉得建材还是周期性的行业。但是这十年走下来,我们其实可以挑出很多很优秀的公司。

  传统行业会“逆袭”

  优质产能在未来会变成核心资产

  田瑀:在目前这个位置,在建材这个大板块中,有哪些投资机会?

  鲍雁辛:今年一个大的主题是碳中和。今年至今为止,各个行业指数排名前三的都是传统行业,如钢铁、煤炭。如果分得更细一点,玻璃板块应该也能排到前几名。然后还有建材里面的防水材料这样的行业。

  在钢铁、煤炭、玻璃这些行业,现在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供给端。碳中和可能是未来5年的一个大的主题。传统行业的优质产能在未来会变成核心资产,这个变化是过去大家从来都没有想过的。大家原来把它当落后的行业来看,所以至今为止的估值仍然非常低。

  但今年,我们一直说是传统行业逆袭。至今为止,大部分的这类公司今年的表现都很好。

  另外,在建材行业的偏消费端,比如说防水、管材、涂料、瓷砖等这些领域,现在也在从分散走到集中。

  田瑀:这个东西有点像建材里的消费品。

  鲍雁辛:对,所以我们称之为消费建材。这些行业的分析框架跟那些强周期又不一样,需要更多地从消费的角度去看。

  田瑀:因为主要下游客户的决策模型是不同的。To B方面,企业都是很精明的,对同样的东西它们不愿意多花钱,对价格、账期有很强的要求。To C方面,客户就会更注重品牌、样式,会有溢价,还有渠道能力,这些其实差别很大。

  供给侧改革打破产能周期

  高耗能行业未来产能或缩减

  田瑀:建材有很多不同的产品,按照下游不同消费者的群体,它可以分为很多细分的行业,它们所处的景气周期也完全不同。举个例子来讲,水泥和玻璃,以及一些消费建材,它们所处的周期位置可能完全不同。

  鲍雁辛:是的,我非常认可你的说法。从供给侧改革到现在,水泥的价格从2016年一直涨到2020年,后面维持了稳定。

  田瑀:很超大家预期。我记得2016年的时候,水泥行业的盈利稳定性非常好。当初,大家都觉得水泥龙头的净利润要下滑30%以上,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它就维持在了300亿的水平,这个其实非常超大家预期。

  鲍雁辛:传统意义上,大家对周期的视角往往是沿着库存周期和产能周期来看,但是供给侧改革恰好改变了产能周期。所以,这些行业可能会像发达国家一样,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型的行业都变成公用事业属性了。这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一个过程。

  所以刚刚我说,优质产能会成为一个核心资产,可以用核心资产来定义建材行业,未来它的价值会得到重估。过去在建材行业,这些偏上游的行业,包括水泥、玻璃,其实都经历了这个过程。

  田瑀:据我所知,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水泥行业中,当需求达到一定程度后,产品价格和盈利都会维持在稳定水平,这在玻璃领域有吗?

  鲍雁辛:我认为玻璃这个领域也会经历这个过程。它跟水泥的生产属性相似,是矿石资源的加工,是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型行业。这些行业对于目前经济结构的调整来说,是不鼓励继续扩张的。从碳中和的角度,未来产能还会进一步缩减。

  所以这些行业很可能会进入一个长周期——行业的产能没有扩张,甚至还有缩减的阶段。但是这些行业实际的需求却是稳定的,并且还有需求结构的升级。所以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在过往会有强周期波动,但是在未来可能消失了。

  碳中和政策的执行:

  指标设置,软硬兼施

  企业头部效应进一步凸显

  田瑀:会有人担心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使得产能还会有增长。比如玻璃行业的冷修,在盈利很好的情况下,会不会再出来?

  鲍雁辛: 从现在各地政府的目标上来看,绿色GDP、环保、碳中和的考核指标相对于就业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更加重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违法的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另外,在执行层面,以前很多附加成本是不算在生产成本里面的,比如说环保、能耗。

  我认为,未来的碳中和很可能对不同能耗的企业给予不同的碳排放指标。以前低端产能成本低,未来成本很可能会大幅上升

  田瑀:所以就是在碳中和、碳排放这个领域进行差异化的对待。

  鲍雁辛:会有硬的指标,也有软的指标,这使得这个行业尤其是头部企业的盈利变得更好,在排放、能源效率等各方面都比对手更强的头部企业会被迅速的放大。头部企业很赚钱,但是并不是其他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也能赚到钱的。

  田瑀:而且它们在新投产能、新资本进来的时候,会有很多障碍。不一定能拿到指标、生产线、配套的能源,很难达到头部企业的水平。

  建材这样的行业,需求可能并不是特别“性感”,但是在供给端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的变化会使得股东获得比较丰厚的回报。这是目前建材行业的情况。

  穿越牛熊并不来自于需求增长

  企业比同行强才能给股东带来长期回报

  鲍雁辛:田瑀总对于建材股的选择非常精准。公司的差异是很大的,你在选股的时候是怎么寻找公司的护城河的?

  田瑀:一直以来,我们更多是自下而上的选股逻辑。我们有一个先天的共识,就是没有哪些行业不好、需求增速不快这个并不重要。

  对于企业而言,拉长来看,能够穿越牛熊的周期并不来自于行业需求的快速增长。

  即使行业每年保持30%的需求增长,它的盈利依然会有景气与不景气的周期。因为产能扩展特别多了以后,它比需求增速更快,就会使得整个行业的盈利出现大幅下滑。

  真正能给股东带来回报的,是企业比同行强的地方。

  比如水泥行业,产品是大宗的,那么竞争的优势就是来自于成本。下游客户买谁的都一样,就看谁价格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对于生产线的布局优化、生产效率的提升都会使成本更低。之后再卖水泥的时候,就总能在周期的不同过程中,实现库存的优先消耗,所以每年连续生产的天数会比竞争对手更长,这些因素都会使得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它的市场份额。

  这就是水泥这类企业的护城河,比较简单。

  像防水这些消费类建材,它的护城河、比对手强的地方是多维的,客户的决策模型也是多维的。

  需要考量的不光是成本,还有产品的稳定性。比如说良率是99%和98%,表面上看可能就差一个点,但是对客户来讲,这1个点可能就是质的区别。因为对他而言,可能可能面临的修缮,其成本将是他们节省成本的十倍甚至几十倍。

  成本、产品的稳定性,再加上研发、生产线布局等多维度结合,就形成了消费类建材的护城河。

  从供给角度选择企业

  田瑀:我们不会从需求的角度来选企业,而是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一些它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的地方。

  反过来讲,站在投资角度,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建材行业?

  主要原因是,在建材这样的行业,由于它需求并不高增速,行业看起来并不高大上往往市场并不会对它特别乐观。不像高科技、医药这一类,市场容易对这些行业产生乐观情绪。对于价值投资而言,这其实会产生很大的障碍。

  因为市场对它短期很乐观,给予很高的估值溢价,风险回报率就会很不划算。有些东西并不是它不好,只是它太贵了。

  但是在建材行业里面,那些非常优秀的公司,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时候的估值水平是非常舒服的。

  鲍雁辛:这个我非常认可。这几年的主流热点都在科技、消费、医药这些产生了高估值甚至是泡沫的领域,能在传统行业静下心来去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并且找到好公司,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田瑀:需要接受的考验很多,因为经常会有一些市场的短期机会是围绕着这些热点的,就会产生其他人涨我不涨。但我们基于基本面研究,可以把这些噪声滤掉很多,但如果天天看盘,就会比较容易受影响。

  鲍雁辛:但是反过头来一想,今年传统行业逆袭的时候,懂行的基金经理在市场上就变成了香饽饽。

  碳中和:实现社会总量的最优

  而非各个产业环节最优的简单相加

  田瑀:我们还是聊一聊机会。刚刚鲍总也讲了,碳中和会是未来一个比较大的方向。但是据我所知,目前碳中和的政策其实并不是特别清晰。

  鲍雁辛:对,因为这里面有路线图,还没有明确地被规划出来。

  田瑀:因为这里面会面临一些问题。在建材领域,表面上看这个行业是高耗能的,但是对下游其实是节能的。比如玻纤,它是一个超轻的材料,它的生产工艺类似于玻璃,沙子熔融然后拉丝。在这样一个领域,碳中和如何能够去平衡它对社会外溢性的贡献,以及它本身的能耗的关系?

  鲍雁辛: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碳中和的机会。短期机会无非是限制高能耗行业的产能。市场的逻辑非常简单粗暴,所以钢铁、煤炭这些传统行业涨得好。

  但是如果往深了去想,对于高能耗行业,虽然未来都会有产能总量的限制,但是总量限制会有一个逻辑漏洞,它到底是鼓励先进?还是劣币驱逐良?这就需要在碳配额上有艺术性。

  从理性的角度去想,未来应该是以行业基准去鼓励先进,能耗低的企业给予更多的碳配额,这才是鼓励先进。另外,需要沿着整个生命周期去看碳配额这个问题,这样才能起到奖优罚劣的功能。

  如果仅仅是某一个产业某一个环节的话,其实碳中和总量达标的路线图其实就很难实现了。

  田瑀: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单独限制的话,到最后反而限制住了那些降低下游能耗的行业。

  鲍雁辛:对,我也在研究玻璃纤维行业。从碳中和角度来说,玻纤行业的贡献在于替代传统的材料,比如钢铁、水泥、其他金属材料。它能起的作用主要是减重。减重对于整体下游的运行成本上很有意义,比如说汽车减重就会节约很多能耗。

  所以玻纤本身虽然是高能耗,但是它替代了传统材料,这也是一部分能耗节约。

  现在的市场比较简单粗暴,体现为钢铁等股价的上涨。随着碳中和路线图逐渐发布,大家才能看出来,究竟哪些细分行业、标的能受益。

  田瑀:有些有出口的行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碳中和政策也不一样,会不会产生问题?

  鲍雁辛:这个就是后一步的碳交易环节了。碳交易目前在上海、欧洲也有,在不同国家之间、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怎样去进行交易,这就是后话了。

  田瑀:定制各个行业细分的政策和具体落实的途径还是很复杂。

  鲍雁辛:是的,很复杂。如果简单地从国内的碳中和对传统行业的影响来看,我们可以类比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在2016年,当时市场把所有的周期品都爆炒了一遍。到2019、2020年我们再去回看,才能看到哪些行业的盈利真实地改善了。这里其实表现最好的是水泥。以后,碳中和带来的差异性会出来,我们到时候可以看到。

  田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差异性都会非常大。现在这个阶段就是耗能行业产能受限的逻辑,未来可能还会有比较细微的区别。这个区别还是要仔细看,一揽子买对于我个人而言可能有些粗糙,我们还是会更细致地去看待个股。

  建材行业估值:

  强周期和消费类分化

  强周期处于自身历史低位

  消费龙头成长性助力估值抬升

  田瑀:刚刚谈到了整个建材行业的估值水平一直是在比较合理的位置。目前,整个建材的估值水平你怎么看?

  鲍雁辛:目前整个建材行业的估值水平,不同的细分领域是有差别的。过去从供给侧改革中受益的水泥这些行业,它们的估值其实已经降到历史低位了。但是在消费建材领域,伴随着优秀公司逐渐跑出来,比如说防水龙头、管材龙头、瓷砖龙头,它们的估值其实是抬升的,因为它们更加消费化。

  如果把这些消费类建材去跟其他行业成长性相同的公司来比较的话,PEG是低的。

  市场对于这些传统行业其实没有一个长期的理念。因为在周期的框架下,一定是盈利越高,估值越低。如果我们认为碳中和未来会成为长期的一个基本方向,这些行业很可能会经历偏向公用事业化的变化。

  田瑀:在强周期,比如说水泥这些行业里,它的估值是处于自身历史低位的。但有些偏消费类的,虽然它的估值水平比历史上稍微高一些,但是结合它本身的成长性,目前估值水平仍然不是一个泡沫化的水平。

  鲍雁辛:甚至说,这些公司逐渐成长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能会越来越贵。

  田瑀:所以从穿越周期这个角度来看,建材里还有非常多的公司值得我们仔细地挖掘、深入地研究。

  建材类投资:

  考量标的本身的竞争力

  鲍雁辛:田瑀总是材料学专业出身,基金里面有不少的建材和材料类的股票,你是看好建材行业的投资机会吗?

  田瑀:肯定看好,建材里面的产品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并不是很难理解。对建材行业,就像鲍总刚刚讲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水池,大的水池里面会长出大鱼来。

  在很多细分的领域,优势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其实和它的能力还是不匹配的。它还是可以不断地去抢占别人的市场份额。

  市场上短期的股价表现和我们对建材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别,因为很多周期性的产品,它的价格波动在历史上都是很大的。

  玻纤也是处于这样一个历史的阶段。它和现在的水泥不一样,水泥以前就是从200元/吨涨到五六百,然后再回来,这样一个波动的区间,后来平稳回到四五百这样的水平。

  而现在的玻纤,可能还是处于周期性比较大的阶段。不好的时候一吨的价格可能是小几千,好的时候是大几千,盈利波动会很大。但是,我们更多要考量整个产品的竞争力。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有的企业的竞争力是在增强的,它在拉开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

  玻纤的龙头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它不断地做技改,不断地把产品的研发、升级,实现成本的下降,还有智能线的投产。它的成本的下降是按照月环比的方式做的,在中国制造业里,能做到这么优秀的很困难。

  投资不要做一百分

  总想抓价格周期往往会错过优秀标的

  鲍雁辛:你说的这个就让我想到一个词,叫穿越周期。其实能做到这些的企业,往往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但是能发现这样的公司是需要基金经理很高的水平的。

  田瑀:其实发现穿越周期(的投资机会)也不难,但是这是一种选择。基金管理人都是很聪明的,顶尖的人才都聚集到这个领域里,大家都希望能做得更好。这对管理人而言是一个悖论,大家跟同行比,总是希望做到一百分。

  但是,投资不要做一百分,即使再聪明也可能存在很难做对的事,比如回避价格周期的波动。因为很多人都这么想,这就是与同行赛跑,比谁跑得快。

  第一次你可能觉得要到顶点的地方跑,第二次别人也学聪明了,没到顶就跑了。市场有学习的性质,会使得那些很勤奋的管理人跑得越来越早,所以我们会发现,如果总想去抓价格的周期,往往会错过一些很优秀的标的。

  在这一轮周期,我们最开始关注这一类标的的时候,那时整个行业的库存还在高位,价格还在底部,那时候市场是不愿意买的。但我们觉得在那个位置上,应该把视角拉长来衡量它的价值。

  衡量价值就是把它的价格盈利的波动周期拉平,去看它的ROE水平,ROE水平通常是由它和同行的差距决定的。

  比如,玻纤这个产品是长期的,说它是新材料也行,说是老材料也行。作为传统材料,它已经存在了大几十年了;作为新材料,它不断地应用在新的领域中,不断替代其他传统的材料和产品,而且替代的空间极其广阔。

  所以长期来看,这个行业可能未来30-50年都会有比较稳定的增速。基于这些假设,价格周期性的波动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往往下跌的过程是获得更多的筹码的过程。

  鲍雁辛:我觉得你说的有几个特别关键的点。第一,把视角拉长,第二,对市场的“底”有清晰的价值判断,知道这个“底”在哪。大部分对周期不太懂的基金经理,其实是不知道这个“底”在哪的。

  其实敢于买就说明,你对整个周期的认知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了,把视角拉长才能找到这个点,未必很精确,但是确实是在底部。

  田瑀:不能要求一百分。这个时候粗糙一点的操作我觉得是合适的,不会那么准。

  超续航的合理增长

  在于中长期的增长持续性和中高的ROE水平

  鲍雁辛:我记得之前你提到过一个叫做“超续航的合理增长”的概念,能给我们展开谈一下怎么定义超续航的合理增长吗?

  田瑀:我最开始是学物理的,我会拉一个模型大概测一下(价值)。

  对价值投资而言,基本的原理是DDM股利折现,或者用利润、自由现金流折现都可以,我们这里就假设用利润折现。

  对一个企业而言,中长期增长的持续性十分重要。比如它有15%的增长,如果能持续20年,这是非常恐怖的增量规模,这对现在企业价值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反而近两三年的盈利是30% 、40%并不重要,因为它占企业价值的部分是非常低的。

  除非企业有比较独特的商业模式,盈利的高增长是来自于价格,这个其实还行。

  我们简单算个账,一个企业如果连续三年每年增长50%,相应地,产能要进行投产、人员要招、研发销售要扩张,这三年的管理压力是非常大的。

  假如人员每年增长50%,三年之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得有一半以上的人不认识,管理、成本的控制,都谈不上。一些生产工人的“传帮带”,也不能在两三年内就带出这么多人。

  这样在需求景气的时候不会出现什么弊病,随便在大马路上招人甚至都可以,因为这个时候供不应求。但是没有需求是永远这样的,一旦到了不景气的时候,这些高增长带来的问题都会呈现出来。

  鲍雁辛:超长续航的合理增长的“合理点”怎么找?

  田瑀:企业的中长期的增长的天花板,在不融资的情况下,往往取决于ROE水平。长期增速很难超过ROE水平。

  所谓的合理的增长,就是企业本身要有中高的ROE水平,它的盈利能力要比较高,我觉得至少在15%以上,在这样的水平下,它的中长期的合理增速可能也就是15~20%的水平,除非它融资。

  当然,有些企业的ROE模式比较特别,但这些在建材行业里面较少。比如说游戏,它的ROE的模式就很特别,它的边际量可以无穷大。这样的领域在增长的过程中,在衡量上可能会有一些区别。

  但是在制造业里面,其实不太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你只要把它的ROE拆解清楚,包括三个影响因子:净利率水平、周转率水平、杠杆率水平。

  当然,企业的战略也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比如净利率水平,有一些产品是同价的,但成本较低,就会影响整个净利率的水平;

  再说周转率,比如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样生产1万吨水泥,我投资多少钱,你投资多少钱,这个差异就会产生企业之间的区别。

  如果我们找到了企业产生而稳的ROE的原因,觉得可持续,同时这个行业是个大水池,而且市场份额又不高,这三点放在一起,就会得结论这个企业可以在很长的时间里实现稳定超续航的合理增长。

  鲍雁辛:我记得你重仓股里有个防水的龙头,应该就是这个逻辑?

  田瑀:对,在历史上它确实是非常优秀的,非常有幸能跟它在一起。

  不追热点赛道

  投资最本质的事情是买企业

  鲍雁辛:刚才田总讲的这些,我感触很深。这么多年,我接触了很多赛道型的基金经理,比如互联网、传媒。对于科技企业,有些管理人不太看公司的管理到底怎么样,其实他们忽视了投资最本质的事情:我们买的还是企业。

  诸多赛道型的基金经理过去很风光,现在有的逐渐开始泥沙俱下。在潮水退了之后,大家再去找真正能把公司研究清楚的方法,我觉得应该用这种方式。

  田瑀:对,我们其实长期也希望坚持这种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也没有“追热点赛道”这个禀赋。

  基于需求端的投资,对信息量的要求很高。要有足够多的研究员,才能及时得到一些信息,比如这个月的订单量、下个月整个行业的增速、行业政策、海外的需求波动等。这些信息需要持续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我们不做。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研究员的规模不会像大公司那样大,有大几十个、一两百个。

  鲍雁辛:其实也不一定,巴菲特也没有多少研究员。

  田瑀:对,所以他可能不太“追热门”。

  研究企业是一个慢活、笨活,但我们反而觉得有意思。而且它有复利效应,比如刚才你讲的防水龙头企业,经过前几年我们仔细的研究、跟踪完之后,后面对于精力的损耗就偏小了。

  而且,往往它在发生波动的时候,我会对它更有信心。我知道它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样的情况,我了解它的管理怎么样、产品怎么样、生产怎么样。在跌停的时候,我就敢买,这个时候是我创造超额收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在下跌的过程中我们愿意买。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来自供需不匹配

  原材料涨价是买入时机

  鲍雁辛:明白。最近大宗商品的涨价很明显,有一个观点认为,上游会挤压到下游,最终影响到终端需求。你怎么看?

  田瑀:其实这是一个“度”的问题。我觉得大宗商品这一轮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在疫情期间,全球供给端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可能在海外的冲击会更严重。这样的冲击的是有后遗症的,比如好多企业可能会有永久性的产能退出,好多工人可能就转行不干了。

  但是需求的复苏是很快的。比如出行的需求,只要让大家出去,就会出现报复性出游。

  供需的不匹配,就会使得具有同质化性质、产品价格弹性很高的这一类大宗品的价格出现比较显著的弹性。

  刚刚我们讲的玻璃也是这个道理。它的供给端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但是需求又是刚性的,这就会使得价格出现非常大的弹性。整个大宗商品其实都是类似的逻辑。

  在这样的逻辑下,我们会发现,它最后其实都会向最终的价格去传导。

  传导的过程并不是均等。如果企业有不可替代性,那就使得它能把成本的上涨传导给下游,甚至还会多传导一些,会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但是,有些产业链是同质化的,大家之间的差别不大,这样它就会把它这个部分的利润让渡给上下游,因为它会有竞争。

  不同的产业链的环节,对于大宗商品的反应是不同的,最终反映到终端的产品,无论是消费还是一些终端的制造业产品,它的价格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这个影响如何传导,取决于“度”。现在目前大陆产品的涨幅确实比较夸张,后续我们还需要观察。

  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我们看到的一些格局好的企业,面对目前大宗商品快速上涨的冲击,我觉得还是游刃有余的。

  成本上升是一个永久的课题,在经营的漫长历史里,企业永远会遇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每一轮的结果都是类似的,只要企业有不可替代性,比同行有竞争优势,它可以把原材料成本上涨的问题消化掉

  鲍雁辛:我补充一下刚才你说的,每一轮原材料涨价的时候,反而是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扩大的时候。过去这十几年来,往往原材料涨价的时候是给大家创造买点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往往意味着行业的一轮优胜劣汰。

  田瑀:对,而且在阶段性盈利不好的时候,很多管理人会做出卖出动作卖掉,这个时候价格也还划算,买起来其实还挺爽的。

  建材行业不会受限于房地产政策

  投资机会大于风险

  田瑀:最近这一轮的房地产也有一些特别的变化。以前“房住不炒”持续了很多年,每一轮大家都这么讲,但是每一轮压制后房价还会创新高,房地产的需求看起来可能也是周期性向上。

  但最近这一轮国家似乎特别坚决,你怎么看这个事情对建材的需求的影响?

  鲍雁辛:正如刚才你所说,十几年了。股票更多反映的是投资者内心的预期,这十几年来,大家心目中已经形成牢不可破的预期了。

  从咱俩入行到现在,一直在讲地产调控,没有哪一年不调控。这对于优质的公司而言,反而创造了一个好机会,因为没有那么多的人,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愿意再进入到这个行业了。

  比如说这几年炒得很热的半导体芯片,大量的资金涌入导致行业竞争开始恶化,但这实际上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相对于过去20年更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存量市场足够大,所以选对池塘钓大鱼,往往都是在人少的地方去找到好的投资机会。

  田瑀:我经常也会被问到,看你的持仓历史上有比较多的建材股票,你对下半年的地产怎么看?其实我的回答跟鲍总不谋而合:拉长来看,这个事情其实不重要,阶段性的行业政策并不会使得整个行业的池子变小

  鲍雁辛:是的,其实我们想一下,什么行业是大行业?衣食住行,跟老百姓相关的,这些就是大行业。建材是跟住和行相关的,在衣食住行中占了两个了,所以这样的行业里不跑出大公司是没有道理的。

  田瑀:建筑业的产值比较稳定行业的规模不会缩小,在这个行业里寻找优质的公司,并不会受限于房地产政策。

  鲍雁辛:是的,而且这个政策早就已经浸入到股价里了。

  田瑀:很多人都会基于地产政策不去买建材,所以它的估值水平会处于一个合理偏低的位置,我们才会在中间挑选优秀的公司,以合理的价格买进。历史上我们赚钱也都是这么赚的。如果是50倍、60倍甚至80倍PE的东西,长期来看很难赚钱。

  长期的东西我们聊了很多了,我们聊点短期的。短期来看,建材行业中可能的风险都有哪些?

  鲍雁辛:这个时候大家担心的一个点,就是刚才你说的大宗商品上涨的问题,会不会由PPI传导到CPI再引发加息。

  我们回顾这十几年来表现最差的周期,除了股灾,除了2018年信用过紧外,就是2012年。当时是因为11年连续几次加息。但这次我觉得这个概率很小,因为现在PPI传导到CPI还没有那么顺畅,另外现在供给的恢复也在加速,所以这方面不用那么担心。

  大家担心的另外一个点是,后面会不会再像2018年信用过紧,甚至伤害到实体。其实这方面我也是很有信心的,我们的学习能力都很强,在历史的长河里很难会犯同一个错误。政府的执政能力、对经济的调控也在不断进步。

  我们看到去年提到一个词叫“跨周期调节”,我们在去年疫情率先走出来的时候,已经提前开始收货币了。而且这次流动性的释放是比较节制的,跟欧美比非常节制。

  前几天看到美国的CPI超预期了,所以美股很有压力,但是中国现在远远没有这个压力点,所以我们不用把老美的担心加到我们身上。

  现在这个环境,中国尤其是传统行业,我认为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宏观背景和行业环境。总体来看还是机会大于风险的。

  较小的波动来自于组合的不相关性

  鲍雁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田瑀总的基金(中泰开阳价值优选混合)净值回撤都相对较少,一直非常稳健。但其实近一年市场都是大幅波动的,而田总做得非常优秀,给投资人很好的持有体验。你是怎么做到的?包括今年一季度市场回撤也很大,田总还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收益。

  田瑀:过奖了。我们是“价值投资者”,买股票习惯在下跌的过程中买。基于基本面的研究,我们对个股很熟悉,如果价格又很便宜,我们就会买得很多。

  其实我所持有的这些标的的波动并不小,但是事实上组合呈现出来的波动是偏低的。

  组合管理一个最重要的名言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并不是说标的的分散,不是说要买50个100个股票,而是组合标的之间的不相关,最好有的涨有的跌。

  虽然个股的波动很大,但是把它们放在一个组合里,整个净值的波动就会变小,比单一买低波动标的要小。

  如果看我的持仓的话,乍一看基金经理似乎没什么思路,有白酒、游戏、建材、防水、玻纤等这些乱七八糟的,但这里面其实是刻意为之的,让组合中的标的做到“不相关”。

  我们自下而上研究去找那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风险源,有的可能是偏周期的、跟房地产需求相关;有的可能是跟老百姓的消费出行、休闲娱乐有关。把这些把风马牛不相及的风险源组合在一起,就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化学反应——所有个股的波动都不小,但是组合的净值的波动较小。

  鲍雁辛:我记得我考金融分析师到三级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组合管理怎么样通过分散来控制风险。

  田瑀:对,马柯威茨投资组合理论。

  鲍雁辛:是的,我觉得这是最难的一块,看上去好像不相关,但是怎么选择、怎么控制风险,这件事很考验基金经理的专业程度,比研究员远远要专业很多,因为研究员不需要考虑这些。

  田瑀:我原来当研究员的时候,也不考虑这些事。但做到管理人之后,这是一个委托代理责任,大家把钱交给我,其实还是信任我。

  一旦发生净值波动的时候,持有人就会怀疑,是不是基金经理有问题?是不是他选的股票又要跌了?是不是大盘又出问题了?会有各种各样的怀疑。

  所以说,持有人的内心是需要呵护的。

  很多人在波动过程中就卖了,体会不到那么高的收益率,因此,我们尽量减少组合净值的波动,会对持有人的持有体验会有很大的改善。

  现在不用太择时

  这个位置中长期看很划算

  鲍雁辛:你对于普通投资者有什么建议?现在这个时候,正确的投资姿势是什么样的?

  田瑀:看资金来源。如果投资者的钱是每月工资,那么我觉得定投是最好的。选择一个认可的、信任的基金经理,他的理念符合你的要求,然后每个月定投。

  如果是一大笔钱,我建议一笔买进去就好,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我觉得其实也不用太择时,这个位置中长期来看是很划算的。关键的是持有期要足够长,不能说这个月买进去就指望下个月赚5%。这不是很好的预期,也不现实,会让投资者承担很多不必要的风险,不一定划算。

  在选择标的的过程中,我觉得分主动型和被动型。被动型的话,投资者挑一个指数就好了。主动型的话,投资者要更多了解管理人的理念、历史上的操作、应对风险的时候有没有言行一致等。普通投资人买基金,就做到这我觉得足够了,再往下去深入研究个股,其实就没意义了。

  鲍雁辛:对,那样成本很高,而且偏差幅度会比较大。

  今年一季度市场经历了一波调整了,现在有些股票又反弹了不少了。你现在怎么看后面的风险和收益?

  田瑀:在目前这个位置,我们看自己持仓个股的风险回报比是比较划算的,中长期的回报率也比较好看,价格不贵,竞争优势明确。

  但是当下的情况跟下个季度涨跌、跟今年的涨跌完全没关系。

  为大家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在2018年的时候,当时有段时间我们觉得持仓很好、中长期的回报率很划算,但是2018年一直在跌,这是市场导致的,在年度之间的分配比较难判断。

  同样,在2019年我们也是这么看的,当时仓位一直很高,但是2019-2020年的回报就很好。

  所以中长期的回报率划不划算短期的涨跌没有任何相关性虽然短期预测可能并不一定能够准确,但是应对措施是,在这个位置我觉得仓位不应该低,应该主动去配置一些权益类的资产,从长期来看是很划算的。

  鲍雁辛:对,我也非常认可你的观点。对于国内普通老百姓来说,我们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太低了,尤其是跟美国跟欧洲国家去比。这是个大方向。

  田瑀:对,承担的风险是和回报匹配的,在这个时间点,如果能主动去配置一些权益类的资产,我觉得非常好。

  今天的时间也差不多了,非常感谢鲍总今天来到直播间来给大家做的交流。

扫二维码,注册即可领取6.xx%理财券>>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36金融财经APP

彭佳兵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