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杠杆”到“稳杠杆” 中国金融体系这一年

2019-01-01 16:09已围观

【编者按】2018年当得起 异乎寻常 ,这一年,从 去杠杆 到 稳杠杆 ,金融业跌宕起伏,这期间,我们看到了很多风险事件的发生,从债市、股市到信贷市场,乃至新金融业态。投资者、民企、金融机构,乃至决策机构,等等,多方陷入困境。我们也看到了困境之后,政策在争议中的快速调整与各种约束条件下的 相机抉择 。(周鹏峰)

2018年已经接近尾声,2019已经向我们走来。这个时点再来回顾这一年,整个中国金融体系可谓风云变幻,跌宕起伏。

金融监管体系方面,五年一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务院层面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部委层面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组建 中国银保监会 ,金融监管架构由原来的 一行三会 调整为 一委一行两会 的格局。在地方层面,监管力量扩充,各地金融办监管职权落到实处,纷纷升格为金融局。上半年,在监管架构改革的过程中,经济去杠杆、金融严监管等工作稳步推进。

但行至年中, 去杠杆 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给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股市、债市、汇率等大幅波动。国内方面,民企融资困境凸显;部分中小银行不良贷款快速攀升;债券违约总额超过历年总和;资本市场上大量股票质押爆仓;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 一地鸡毛 。

在各种风险逐步水落石出的严峻形势下,宏观政策出现了一定的转向。经济去杠杆力度减弱,货币政策由年初的 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 转变为 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

严监管政策也逐步松绑,更加注重政策的力度和节奏。通过对银保监会一年以来出台的政策梳理也不难发现,上半年政策出台更为密集,且多为规范银行保险业金融机构违规性质的。而进入三季度以来,政策出台的频率降低,内容多为业务的许可和试点。

由于形势和政策突然转向,加上宏观经济下滑压力大,不少金融机构负责人均表示,贷款和投资投向陷入迷茫。有银行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今天总体资金面和信贷额度都是偏宽松的,为何会出现信用传导不畅,民企等融资困难,主要是风险太高,银行很难找到符合风险偏好又收益尚可的资产。

展望2019年,经济金融形势仍不容乐观。有预计,银行不良贷款特别是部分中小银行风险暴露会更充分,债券违约状况与今年持平或者略好,部分优质民企融资状况改善,但总体仍困难。财政政策料将更加积极作为,不过减税力度加大后,空间有限。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传导方面略有改善。监管架构稳定后,预计更加注重前期政策的落地,总体严监管不会再加码。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将更加市场化,房地产限购限贷部分地区会出现松动,今年年末已有几个地级市进行了试探。

监管架构大调整

每5年一届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总要对金融体系的下一步作出顶层设计,2017年7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不例外。

这次会议对金融风险已有较为科学的预判,并提出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金融安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会上还提出要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简称金稳委)。

2017年12月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总体经济形势判断较为乐观。货币政策方面,提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进入2018年3月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落地,金融监管体系方面,保留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职责整合,组建 中国银保监会 ,中央金融监管架构由原来 一行三会 变为 一委一行两会 。

随着金融业态的丰富,此前的分业监管模式饱受诟病。例如,监管标准不统一,导致监管套利;监管缺乏穿透性,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对用债务资金做股权投资等高风险行为难以抑制;一些金融业态处于监管盲区,没有人管,出了事才被迫补救;监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使重要决策缺乏依据;部分监管职能重叠,导致冲突、扯皮和政策信号不一等。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